导语
2024年9月5日是第九个“中华慈善日”,也是新修改的慈善法施行首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民德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召开专题座谈会,与会专家结合自身经验,回顾了慈善法实施八年以来的主要成果,分析了慈善行业的现实挑战,并展望了新慈善法对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的预期影响。现将座谈会内容整理为“慈善事业十大进展”,以与同行共勉、共进。
一、应急慈善专章入法,独创中国特色范式
“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是慈善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新冠疫情应对和各类自然灾害响应中,社会公众、企业以及慈善组织积极参与,共同构筑了全社会的抗疫防线。腾讯设立“15亿元战疫基金”,联合社会组织、企业等力量,通过疫情防控、战疫人员关怀、困难群众救助、科研资助、科技战疫、赋能公益行业等,全过程、全链条立体参与抗疫。中国慈善力量在土耳其地震救援和支持国际抗疫中展现出的力量和速度,提升了中国慈善的国际影响力。新修改的《慈善法》新增“应急慈善”专章,明确了社会力量在国家应急体系中的功能角色,这在国际应急体系建设中也是首创。
二、数字公益提升公众参与率,全民慈善氛围渐成
在2016年之前,中国在世界捐助指数(WGI)上的排名几乎垫底,到2022 年中国跃升至第 51 位。数字慈善是中国排名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民政部指定的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等29家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已累计为各类慈善组织发布公开募捐信息17万余条,募集善款总额超过500亿元,累计带动逾600亿人次的网民点击、关注和捐赠。这些慈善平台让公众参与慈善更加方便快捷,慈善参与度显著提升,全民慈善氛围逐渐形成。与此同时,数字化工具也令慈善组织的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在2021年河南水灾救援中,腾讯文档成为救援工作中一个高效的信息协调工具,数字支付技术也大幅提升了救灾资金的分配效率。这些数字化创新不仅加快了应急慈善的响应速度,提高了救助的准确性,还扩大了公众的参与度,促进了社会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协同与效率。中国数字公益发展快速,引国外同行侧目,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的巨大潜力。
三、慈善信托稳步发展,备案金额年均复合增85%
2016年被称为“慈善信托元年”,共有18家信托公司和慈善组织成功备案了22单慈善信托产品,初始规模达到0.85亿元,合同金额规模30.85亿元。到2024年9月2日,全国慈善信托备案数增长到1948单,财产总规模达到76.60亿元。这些信托在乡村振兴、应急救援、困难群众救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慈善信托成为慈善创新重要阵地,不动产、著作权、艺术品慈善信托的首次出现,以及首单DAF模式慈善信托的落地,进一步丰富了慈善信托的实践。同时,更多的信托公司、家族办公室、律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拓展慈善信托业务、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慈善事务中。5个慈善信托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金融机构将慈善信托与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等业务并列,也说明慈善信托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未来将发挥更重要作用。
四、慈善组织数量持续增长,业务范围充分体现“大慈善”格局
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慈善组织注册登记认定的数量超过15,000家,其中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的慈善组织数量居全国前列。慈善组织占社会组织的比例虽然仅为1.7%,但它们在促进第三次分配和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基层治理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慈善组织的服务内容,从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应急,扩展到科教文卫体和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大慈善”格局。
五、大额捐赠明显增加,社会组织捐赠收入八年累计超8000亿元
慈善法实施以来,大额捐赠势头良好。亿元捐赠者从2016年的39人次增至2023年的52人次。八年间,共有819人次入选中国捐赠百杰榜,他们的捐赠贡献(含承诺)超过2900亿元,财富向善示范效应明显。
根据民政统计,2023年,全国社会组织接受捐赠1363.8亿元,比2016年增长73%。八年来,社会组织接受捐赠总额超过8000亿元。
六、慈善与政府联合推动政策创新,“儿童主任”成典范案例向全球推广
自2016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建立“儿童主任”队伍以来,慈善力量积极响应在全国各地开展儿童主任试点项目,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是最早的探索,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的“童伴妈妈项目”则是最持久规模最大的项目,此外还有护童成长、爱佑安生、童心同行、灯塔计划等项目。慈善力量和政府部门的联合推动,使得儿童主任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制度化和普及化。2019年民政部公布了全国已在村(居)一级配备了62万名儿童主任,标志着我国实现了在城乡基层全覆盖。儿童主任也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誉为“赤脚儿童社工”,作为典范案例向全球推广。儿童主任制度的创立是慈善力量与政府部门联合推动政策创新的典型范例,有效推动了我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体系建设。
七、慈善助老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扶老助残是慈善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慈善服务的重要领域。2020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批国字头基金会、龙头企业基金会、家族基金会率先开展探索和创新实践,比如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推出老年价值开发项目、宁波杨帆久久基金会支持基层老年协组织孵化、泰康溢彩基金会探索单位社区智慧养老服务联合体模式、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探索社区养老创新、龙湖公益基金会积极打造“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和的基金会着力医康养融合推动区域养老服务质量提升。此外,很多公益慈善组织还在智慧助老打破数字鸿沟、老年助餐等方面探索。慈善助力老龄事业,具有参与方式多样、资源动员广泛、项目实施接地气等特点,慈善助老成为中国式养老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慈善力量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病救助一直是关注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在政府医疗保障体系之外,慈善医疗救助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慈善组织医疗救助支出(含药品及医疗器械援助)达345.71亿元,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筹款约100亿元1,两者合计金额与政府用于门诊和住院部分的医疗救助费用体量相当。近年来,慈善医疗救助边界不断延伸,除直接提供医疗费用外,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开始关注间接医疗费用(如因就医产生的检测、交通、住宿费用等)和救助服务(如提供临时住宿和心理疏导服务等),提高了困难群体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此外,个人求助网络平台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筹款方式,为慈善医疗救助提供了重要补充。
目前,我国形成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政府医疗救助与慈善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为使救助更加便捷、高效未来,未来慈善医疗救助需要进一步提升组织管理、项目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并优化信息共享、救助标准及人群、病种、地域覆盖等方面的工作。
九、区域合作推动地方慈善事业协同发展
“区域慈善一体化”是慈善法实施以后出现的新趋势。2018年9月5日,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慈善会在上海签署“长三角一体化慈善合作机制备忘录”,率先开启跨域合作模式。六年来,通过建立联席会议、数字化传播矩阵、评选“慈善之星”、设立专项基金、组建专家智库、实施资助项目、开展专题调研和论坛等系列措施,长三角实现了慈善组织和资金规模的双增长。
京津冀、大湾区紧随其后。2023年11月,北京、天津、河北省慈善会签订《京津冀慈善事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建立了联席会议、项目一体化清单式管理、自然灾害民间应急救援、异地就医大病救助融合、联合基金支持体系、数字化平台这六大工作机制体系。2024年6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宣告成立,拟通过慈善协作协商机制、应急救助联动响应体系和互帮互助圈,推动大湾区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十、国际慈善局面打开,中国慈善的全球影响力显著增强
自慈善法实施以来,中国慈善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现了多元化的合作主体、广泛的合作领域和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政府积极鼓励慈善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民心相通;随着中国慈善组织“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国慈善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在海外实施了多个扶贫、教育、医疗项目,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民生福祉。知名企业通过设立慈善基金会,如上海复兴基金会和浙江青山基金会,积极参与国际慈善活动,履行社会责任。个人捐赠和志愿服务也成为国际慈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害救援、扶贫济困、医疗卫生和教育文化等领域,中国慈善力量展现了快速响应和有效援助的能力,同时通过资金与物资捐赠、项目合作、技术与经验交流、人才培养与交流等多种形式,增强了国际合作的影响力。未来,中国慈善国际合作将继续结合国际发展目标和企业战略,推动合作模式多样化,有效慈善将成为主流,共同促进全球慈善事业的发展。
结语
慈善法实施8年来,中国慈善事业在多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整体上正在从过度追求捐赠增长的粗放发展阶段进入需求主导、服务优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修订的慈善法即日起施行,我们期待中国慈善事业能够在新法的约束和指引下,更好地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