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15045085613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5
  
当前位置:首页 >
陈斌:社区慈善发展的六条启示
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人:admin | 发布时间:2025-02-21 | 浏览次数:1434 

  导读:

        社区慈善作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根基,承载着邻里互助的传统与现代公益的融合。本文介绍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开展的社区慈善实验项目,该项目已在全国12个地区试点,旨在通过社区试点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的社区慈善模式。

         本文详细阐述了项目在枢纽型组织培育、需求与资源库建设、社区动员、资源协调、物资保障、人才培养以及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并提出了社区慈善发展的六条经验启示。期待本文能为关注社区慈善的伙伴提供一些参考。

        社区慈善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根基所在。中华民族素有邻里互助、亲友相济的优良传统,民众的慈善习惯与模式遵从人际关系的“亲疏有别”“远近有序”,日常的慈善行为往往是先从自己的家人、朋友和近邻开始,而后再向陌生人扩散。这种兼具公益与私益、既帮助非特定受益人、更帮助特定受益人的行善方式,能够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动力。

        社区慈善应成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主要方向。社区慈善符合中华传统慈善文化,并与中国人的行善逻辑相契合,发展社区慈善能够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亦可成为中华慈善文化与现代慈善要素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推动社区慈善与社区建设、基层治理有机融合。

        发展社区慈善亦是回应慈善法修正案精神的现实需要。2023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慈善法的决定,其中一大亮点即第九十六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社区慈善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慈善事业。”社区慈善被纳入慈善法的规制范畴,并作为重要促进措施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密切合作,旨在通过社区慈善的实践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之路。

目标与方针

        社区慈善实验,旨在通过社区试点总结中国社区慈善发展的经验与典型模式,从而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和社会治理的健康发展提供示范。

        社区慈善实验,将社区慈善视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根基所在与重要发展方向,秉持互助友爱、增进公益、关注困难群体、共建共享理念,通过在试点社区培育枢纽型社区公益慈善组织,建立健全项目服务机制、社区动员机制、资源协调机制、物资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数字技术支持体系等行动,以形成一批引领全国社区慈善发展的样板,并形成一套可复制且适用于不同地区社区慈善发展的经验,进而为制定促进社区慈善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

        社区慈善实验,坚持“立足社区、动员社区、服务社区、提升社区”十六字方针,在党组织的领导和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的支持下,真正以社区为中心,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枢纽型社区慈善公益服务组织为依托,以社区成员需求为指引,以促进社区和谐、提升社区生活品质为目标,通过调动社区力量、激发社区内生动力、构建稳定运行机制,增强社区凝聚力、号召力与行动力。

进展与成效

        社区慈善实验项目启动近一年以来,各试点社区高度重视,并结合各社区自身情况积极采取行动,目前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立足社区、动员社区、服务社区、提升社区”十六字方针在社区慈善实验中正在得到体现。

        一是枢纽型社区公益慈善组织的培育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枢纽型社区公益慈善组织是建立稳定的社区公益慈善运行机制的基本依托,自试点项目启动以来,各社区积极行动。比如,广州市番禺区大龙社区专门成立了“大龙社区慈善服务中心”作为枢纽组织;武汉市武昌区户部巷社区在现有20个社区社会组织中支持“户小青”志愿服务队发挥枢纽角色。

        二是“需求库”与“资源库”建设卓有成效。为更精准、更有效地提供社区服务,枢纽型社区公益慈善组织应通过调研摸底,建立本社区的“公益慈善需求库”和“公益慈善资源库”。自项目实施以来,各试点社区通过电子档案、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座谈会、线上平台等方式收集居民在救助、教育、养老、健康、文化、就业等方面的需求,以此形成“需求库”并动态更新。通过整合辖区内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乡贤等多方力量,建立涉及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资源库”。基于“两库”,立足社区已有资源,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设计具有针对性和鲜明主题的社区公益慈善服务项目。

        三是社区动员机制初步建立,居民参与积极性日益提高。试点项目旨在通过发掘、培育社区能人,组建核心团队,联动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相关主体,以此形成社区慈善“以一带多、以多带面”的动员机制。

        四是资源协调机制初见成效,链接资源日益增多。为增进社区主体对社区慈善的了解和彼此间的理解,进而获得更多资源支持,试点社区应以枢纽型社区公益慈善组织为依托,建立社区相关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共同促进社区慈善发展的资源协调与链接机制。

        五是物资保障机制已成雏形,社区慈善亟待可持续发展。通过多种渠道或形式为社区慈善提供物质保障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2个试点社区均已依托当地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设立社区基金。

        六是人才培养备受重视,相关交流平台与学习机制初步形成。社区慈善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公益慈善有清晰认知、并拥有专业方法的核心人物,因此,建立健全社区慈善人才培养机制是推进社区慈善试点的关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先后在北京和长沙举办社区慈善实验项目交流会,为试点社区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并于2024年12月初在北京举办社区公益慈善领航者培训班,旨在搭建专业学习平台,构建参与式学习机制,培养社区公益慈善领航者,以更好地促进社区慈善实验项目顺利推进。

        七是数字技术应用日益普遍,社区慈善参与形式日趋多元。比如,酒泉市肃州区官北沟社区已成功上线腾讯公益平台,并打通“一块走”的玩法,开展线上募捐;宁乡市煤炭坝镇东山村已建立“善美东山”智慧信息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供需对接、困难求助、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资讯发布等功能。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应用拓展了社区慈善的参与路径,也提高了社区慈善的服务能力。

        综上所述,社区慈善实验已在枢纽型社区公益慈善组织培育、“资源库”与“需求库”建设、社区动员机制、资源协调机制、物资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经验与启示

        开展社区慈善实验项目,目的在于提炼经验,总结推广社区慈善健康发展的典型模式。根据试点社区前期的实践与探索,可以得出以下经验与启示:

        一是充分认识到社区党组织书记与社区能人是社区慈善发展的关键性人物,其应在社区慈善事业中扮演引领性角色;

        二是开阔思路,拓展社区基金与慈善资源的来源渠道;

        三是需在社区中培育一支枢纽型公益慈善组织,通过强有力的队伍协调能力,联动多方资源满足居民需求,并需要厘清枢纽型公益慈善组织与党和政府、社区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四是聚焦社区发展中居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明确社区(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慈善项目或开展针对性的慈善服务;

        五是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突破传统政府单一主体的治理理念,寻求参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并通过链接多方资源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问题;

        六是发展社区慈善应秉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根据不同社区的文化、习俗、人口结构、需求、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寻求适合当地社区发展所需的慈善模式与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