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黑龙江省民政厅坚持凝心聚力、统筹资源加快数字民政建设,持续推进民政工作治理流程优化、服务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为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和发展动力。
一、高位推进数字民政建设,体系框架初见成效。统筹规划全省数字民政发展路径,构建起涵盖制度、机制、标准、规范的全链条体系。围绕“一网通办、一体协同、一屏总览、一站统管”目标,牵头编制地方标准,从源头保障建设的整体性与规范性。目前,在全国“金民工程”业务支持及数据赋能的基础上,逐步拓展民政业务一体化应用服务系统,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数据应用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形成“部级建设、省级融合、地市使用”的三级联动生态,实现民政工作全面数字化转型,已建成“一舱、两翼、三端融合、四维一体、七统一、多应用”的民政业务一体化服务平台,为“民政牵挂”品牌建设注入数字动能。
二、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便民利政成效卓越。持续推动民政数字化体系建设,构建起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政务服务大系统。目前,已实现“婚姻落户、身后、扶残助困、社会救助”四项“一件事一次办”。残疾人两项补贴系统与“扶残助困”一件事互通,使残疾证申请与残疾人补贴申请一次办理,上线两年来,赢得广泛好评;应用部时空大数据平台,打破传统业务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屏障,从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提高民政智能化水平。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态核对时间压缩,大幅减轻基层工作压力。完成与“一卡通”资金发放系统对接,实现个人资金项目精准发放;推进婚姻证照电子化,已生成并共享电子证照400余万本。通过深挖数据价值,围绕民政核心数据资源,已推动数据向政务创新、业务优化、服务升级转化,进一步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与质量,为政策制定、服务供给、风险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持续助力便民利政服务,成功培育民政发展新动能。
三、数据共享深度拓展,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在数据应用方面,以数据“聚、通、融、用”为核心,建立长效共享机制,形成部省联动、多级协同的数据流通格局。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四个层级的DIKW模型,深度赋能民政数据治理与服务创新。在“数据”层级,通过整合民政一卡通资金发放系统、民政项目监管系统及省内12345市民热线中与民政相关的海量数据,形成包含服务对象基础信息、项目资金流向、群众诉求记录等多源异构数据池;在“信息”层级,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类等技术,对市民热线数据进行清洗与结构化处理,将分散的咨询、投诉、建议转化为特定民政业务类型的信息台账,同时结合其他系统数据,生成精准的资金发放清单与项目进度报告;在“知识”层级,通过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背后规律,如通过分析12345热线中出现的养老服务咨询类型,结合历史资金发放数据,在群众反馈中总结经验;在“智慧”层级,将知识转化为决策依据,为民政政策制定、资源调配提供智能建议。依托该模型,民政一卡通资金发放系统实现数据跨部门、跨层级高效流转与深度利用,通过整合民政服务对象的基础信息、补贴类型、发放标准等数据,构建精准的资金发放数据库。
四、场景应用创新突破,服务模式全面升级。在整合数据资源基础上,推动数字民政从“业务数据化”向“数据业务化”转型,构建“多维贯通”服务体系。打造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融合多项数据形成监测信息库,通过预警指标实时发现家庭风险并推送至基层;推进“高效办成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整合多个部门多个救助事项,减少环节和材料,压缩办理时间,形成“暖心牵挂双清单”;建设民政一体化智慧养老系统,打造国家试点平台,构建智慧服务、照护等多元场景;搭建智慧安全指挥系统,运用物联网与视频技术,实现民政机构安全监测立体化、防控精准化、处置智能化。下一步,黑龙江省将持续拓展智慧养老、精准救助等场景的功能与服务范围,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实现民政服务全领域、全流程数字化覆盖,进一步提升民政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成功打造数字民政新范式。
来源:民政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