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鸡西市鸡冠区南山街道康新社区,有一个受大家称赞的“爱心助学站”,站长叫于东禾,是鸡西煤矿战线一位退休女职工。7年前,基于对困境儿童的责任,她带领4名“五老”白手起家,建起了这个民间组织。
今年63岁的于东禾生活并不富裕,但对社会充满了爱,对孩子充满了情。在“爱心助学站”厚厚的账本里,记载着7年多来受助学生和资助者的名字、资助金额、起止日期及款项的增减变化等情况。截至2018年12月,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75人,资助金额近400万元。有56名学生在好心人的资助下考上了大学,其中有12人相继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院校。
2011年5月,在与田家炳中学校长的交谈中,于东禾得知该校贫困学生信息。通过逐家走访调查,了解到小杨等5名贫困家庭孩子的学费还没有着落。于东禾下决心要帮助这5个孩子。通过动员志愿者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用“磨薄了嘴皮,跑酸了双腿”的劲头,于东禾终于把5个孩子的6000元学费凑齐了。
“爱心助学站”成立之初,吸引了50多名好心人积极参与捐款助学行动。“这么多好心人的积极加入,更加坚定了我办好助学站的信心。我们要求资助人必须要和受助的孩子对接上,每资助一个孩子,资助人一定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从“爱心助学站”建立之初,于东禾便严格要求。随着资助的孩子越来越多,助学站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许多爱心人士找到她表达了助学愿望。7年来,于东禾强撑着羸弱的身躯,四处奔走,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广泛募集助学解困资金,得到了十余家民营企业的帮助。在于东禾的影响和带动下,热心人士李老师资助学生10名(8.7万元);65岁的韩慧大姐退休不退岗,带领全家11口人资助了25个学生(15.33万元);特别是爱心人士李哲生奔走于各地游说为家乡贫困家庭学生做善事,连续三年筹集助学捐款达70余万元。
在助学流程中,调查摸底是重要环节,这关系到资助款是否真正用在刀刃上。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林某,父亲死于车祸,母亲患有白血病,生活极度困难。他从2011年1月份开始接受“爱心助学站”资助,6年来先后得到17名热心叔叔、阿姨的资助。小豪是7年前第一批受助的孩子。初中四年级时,他查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很糟糕。小豪没有父亲,母亲许某患有心脏病,娘俩寄住在姥姥家,靠低保金维持生活。在“爱心助学站”的资助下,小豪考上重点高中学习。2016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吉林大学。
“爱心助学站”不仅致力爱心扶贫助学,还经常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至今已开办了31期青少年道德教育冬(夏)令营,每期5天,封闭教学,免费食宿。聘请高级教师、退休干部、公安干警和从事家教多年的工作者授课,开设爱国主义、感恩孝道、遵纪守法、读好书做好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通过学习教育,让孩子在徘徊中学会坚强,在艰苦磨炼中学会自立,在学法知法中能够自控。小崔是一个有自闭倾向的孩子,母子俩住在西郊乡乌拉草沟一个破旧的平房里。生活的艰辛压得这个单身母亲“成天抱怨”。2013年12月,助学站的成员决定,每月先给他200元的资助款。通过心理疏导,告诉其母亲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母亲,再教育小崔学会感恩,鼓励母子俩树立信心、勇敢面对生活。此后,小崔的母亲还学会了一门手艺,制作“粘耗子”(满族传统食品)拿到市场上卖,生意不错。小崔也变得爱说话了,学习也更加努力了。终于,他以695.5分的成绩考入鸡西重点高中。2017年,小崔又考上了中国药科大学。家中生活得到了改善,小崔的母亲主动提出退出资助,让站里把省下的钱用到别的孩子身上。
“无论经历多少困难,只要想到让‘寒门学子早日成才’,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再难迈的门槛也要跨越,让爱心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于东禾说。